湖北武穴:把群众期盼镌刻在水利工程蓝图上

近日,为打造让群众满意的水利工程,湖北省武穴市的北灌区新建扩建工程,创新推行“三问”机制,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水利建设。
这一举措将“贴近群众、高效为民”的核心要求落到实处,推动水利建设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,旨在树立新时代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水利工程标杆。
为了更好发挥这一机制效果,该市组织北灌区新建扩建工程参建各方、梅川水库管理处等单位组成“水利服务团”,深入梅川镇开展“三问于民”现场办公。会议邀请了梅川镇党委政府,梅川水库东、西干渠沿线21个村支部书记、村民代表及种粮大户共60余人,围绕已完工程、灌溉效能及待建工程建议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问效于民:群众满意度就是硬核验收单
“真没想到,我们饶为市村20多年没用上梅川的水,今年不到一天的时间水就到了,而且水量充足!”梅川水库西干渠沿线饶为市村村主任饶锡龙激动地说。
“群众口碑就是衡量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尺。”该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蔡何苗表示。
民之所盼,水之所向。今年截至目前,武穴北灌区梅川水库东、西干渠新建扩建工程全面告捷——两条总长37.36公里的“民生水脉”全面建成,135座智能斗门如“田间水管家”精准调度,在夏粮抗旱关键期发挥突出效能。
群众满意是最硬核的验收单。监测数据亮出实绩:东、西干渠以2立方米/秒的稳定流量奔腾不息,昔日“望天收”的末端农田如今稻浪翻滚。
问计于民:民智成为工程设计“金点子”
在武穴北灌区工程建设中,“群众智慧”成为优化设计的关键力量。近日召开的座谈会上,设计单位与群众“面对面”交流,通过“群众点单、专家把脉”的方式,让水利工程既符合专业标准,又满足实际需求。
观山村代表结合当地地形特点,提出将原设计的观山渡槽改为引水闸与配套渠道相结合的方案,既节省造价又便于维护。
许家铺村代表从灌溉实际出发,建议在二级跌水位置增设拦水堰,有效解决下游农田灌溉难题。
“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‘人民水利为人民’的理念,让水利工程真正建在群众心坎上、用在关键处。”武穴北灌区工程项目负责人范鸿程说。
汇聚民智成为工程设计“金点子”。据统计,会议共收集到10余条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。设计单位充分吸纳群众智慧,对洪二相分水闸、吕四房分水闸、观山渡槽及碾边渡槽等关键节点工程进行优化调整,使工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、实用高效。
问需于民:民生“点单台”秒接急难诉求
该市始终把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用水问题,作为检验为民初心的“试金石”。
在“稻香话水利”座谈会上,村民代表畅所欲言。“渠道要加装护栏保障安全。”“需要恢复施工损坏的机耕路。”“增设取水台阶方便灌溉。”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建议,被工作人员一一记录,现场承诺“马上办、立即改”。
民声落地见实效。笔者看到,施工单位认领事项有:安全升级,全线加装护栏5.8公里,新建安全取水台阶32处;道路修复,3天内完成6条受损机耕路恢复,确保农忙畅通;便民优化,调整8处斗门位置,让灌溉更“对位”。
“这场座谈活动,生动诠释了水利建设从‘政府建工程’到‘群众点单式’共建的治理创新新模式。”梅川镇人大主席程昌志说。
随着20.26亿元民生工程效益持续释放,这条凝聚民智民意的“黄金水道”正焕发新活力——既流淌着清冽的灌溉水,更涌动着浓浓的为民情怀,为武穴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“水动力”,必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。(图/文 耿文辉、李林森)
(责编:王郭骥、张沛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